天子如此反常,为何?
刘起元有些想不通,这完全是将简单的事,弄得复杂了。
天子不明确态度,纵使有对靖国公的暗示,但天下大事,不明示,那做臣子的,必然各自揣测,就如群龙无首一般,各自争锋。
这可绝不是一件好事情。
前明嘉靖以权术御天下,文武百官皆以揣摩上意为重,如此,天下何为?
虽说此案涉及他之子嗣,若是可以,他自然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。
但这般诡异……
可若是真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………
思虑至此,刘起元似是想到了什么,瞳孔骤然一缩,一股难言的恐惧,瞬间将全身笼罩!
这是一个天坑!
天子的意志,就是大恒的天,但,大恒,还有朝堂,还有文武百官,还有一级又一级的衙门。
天子没表明态度,朝堂文武,各级官员,难道就不履行职能了?
一件震动天下的大案,且明显异常,完全经不起查的大案。
天子没正式表明态度,这件大案便草草结束,放任了不法之人逍遥法外。
哪怕这有天子的暗示,但……这份暗示,太过隐晦,甚至完全可以说,只是靖国公的一面之词!
如此,若案情草草结束,纵使这也是天子所想看到,是皆大欢喜。
但……
为天子者,最忌讳何事?
文武是平衡,是制衡。
但此事一旦如此做,难道不是最为皇权忌讳的文武勾结?
而且还是内阁首辅与大恒武勋之首的第一国公勾结!
颠倒黑白……指鹿为马?
做臣子的,犯了任何事情,都有回旋的余地,哪怕是这次把他卷进去的这件事,也有一定的回旋余地。
但一旦让天子起了疑心,给天子心里添了一根刺……
纵使此案他轻松度过,纵使天子一时半会没有联想至此,但一旦联想至此……
触犯了皇权禁忌,让一个乾纲独断的天子起了疑心,刘起元有些不敢想,
思及于此,刘起元的脸色俨然都苍白了几分,背脊已然彻底被冷汗浸湿。
“刘大人?”
望着刘起元变幻不停的神色,靖国公惊疑。
刘起元心有余悸出,差一点,只差一点,他就真的踏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!
此案再怎么把他卷进去,哪怕是最坏的情况,也不过是他去职罢官而已。
但一旦让触犯了皇权的禁忌,让天子对他有了疑心,那可就不是罢官去职能够解决的了。
而且,这可不是他一个人触犯禁忌的事情。
他与靖国公压下此事,那满朝文武,天下文武,无一人对颠倒黑白发声,这才是天大的禁忌!
“公爷……”
刘起元出声,话到嘴边,望着眼前的靖国公,他却不知该如何言语。
他为臣子,可眼前的靖国公,可不止是臣子。
包括他在内,触犯了皇权禁忌,会万劫不复,但……靖国公,可不一定。
不……或许是靖国公根本没察觉到?
他的身份,似乎,对此不敏感,也很正常……
但不管如何,这,绝不是他能掺和其中的。
只是瞬间,刘起元便压下的心中的意动:“朝廷自有法度,此事不管内情如何,当按法度而办!”
靖国公一愣,似乎没反应过来,随即声音都低沉了几分:“刘大人你可知你在说什么?”
“刘某为官数十载,清清白白一生,如今垂垂老矣,也没几年好活了……”
刘起元声音稍显嘶哑,但言语之中的拒绝之意,却透露得一清二楚。
靖国公道:“此案若查,刘大人你一世清名,恐难以保全。”
“公道自在人心。”
刘起元摇了摇头:“本阁以为,朝廷既然定下了法度,那不管如何,就得按法度办事。”
“如若不然,今日因顾忌而无视法度,他日因顾忌又忽视法度,那如此下去,法度不存,国不将国,必有大祸!”
此言出,靖国公猛的起身,眸中俨然已有几分怒色,但很快,怒色消散,转而化为了几分惊疑。
“朝堂各部,文武百官,各有其职责所在,刘某有刘某的职权,公爷你也有自己的职权……”
“陛下英明神武,雄才伟略,天下大事,自有陛下决断,我等皆为臣子,也有臣子的本分……”
言至于此,刘起元没再多言,他的话,已经说得很直白了。
靖国公深深的看了刘起元一眼,没再多言半句,拱了拱手,便告退而去。
靖国公离去,刘起元起身,踱了踱步子,约莫片刻钟后,刘起元才似想通了什么一般,揉了揉额头,长吐了一口气。
他大概是有些明白了天子的心思了,也大概想通了,如何做,对他而言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此案问题的根源,不是在于此案如何,而是在于皇权,在于皇权之下的天下形势。
帝王之术,在于控制之下平衡。
不管是失了控制,还是失了平衡,对一个国家而言,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前明两百年的党争不休,便清楚说明了失控失衡的恐怖后果。
如今国朝刚稳,国之大策,皆在朝堂。
而他为内阁首辅,主持朝堂之事。
他在这大恒天下的使命,还没有结束。
而彻查此案,有着王五的先例存在,必牵连于他。
而牵连到了他,文武之平衡,必然崩塌,也必然会影响到天子苦心积虑开始的昭武新政大策。
财税体系,市舶体系,督学教育体系,里甲改制……
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在朝堂各部执行,他这个内阁首辅,尚至关重要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